首页 “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知道 学习进行时 奋进正当时
全面小康
一针一剪里,有双隐形的翅膀

周小保的九月很忙。在这个很多城市依然暑气未褪的初秋时节里,他先后两次带着三位来自宁夏海原县的回族女同胞们,走出了西海固的茫茫黄土坡子,辗转到固原市坐飞机到西安,再转机到深圳。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就为了连续奔赴两场慈善文创展示活动。他们背着大包拎着小包,还有托运的行李和木箱里面,就是需要向大众推介的“宝贝”们。

周小保是海原华润希望小镇润农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小镇产业帮扶项目的负责人。他带着几位“娘子军”,为了布展忙到走路带风。三位回族姐妹也很给力,干起活来不比男人差,再重的箱子也是说搬就搬,忙到再晚也精神抖擞。因为她们清楚,来到几千公里外的深圳,就得扛起更多海原姐妹乡亲的期望——把展览做好,让大伙喜欢上她们的作品。

>周小保向参观者介绍海原华润希望小镇的帮扶产业和作品 田志芳刺绣的过程吸引了很多参观者驻足观摩

9月20日,第七届中国慈展会在深圳会展中心隆重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近900个项目、近千种消费扶贫产品同场展示,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一场盛大而集中的展示。

>田志芳刺绣的过程吸引了很多参观者驻足观摩

林林总总的地方土特产让人眼花缭乱,山里的珍肴、土里的美味,南方的茶叶、北方的酒……但是看多了不免有些单调。而在众多的展位中,华润集团的展位却有着让喧扰的人潮安静下来的魅力。人们走上前,不会立即询价、品尝,只是好奇地欣赏、小声地赞叹。

 

>黑云花在慈善展现场展示剪纸工艺,在蜡盘上细心刻画轮廓

这里展出的内容与众不同,没有吃吃喝喝,不能温暖你的胃,却是一场视觉与美的约会。昨天还是“女汉子”的田志芳、黑云花和冯英(回族名字分别是热合麦、发土麦和再里白),已经换上了鲜艳美丽的伊斯兰服饰,戴上最漂亮的盖头。田志芳坐在一张绣案前,聚精会神地穿针引线。绣布上,几朵栩栩如生的鲜花、翩翩展翅的蝴蝶已然成形;黑云花则在一张蜡盘上,拿着刻刀,屏气凝神,完成一幅花鸟剪纸。绣案和刻桌四周的墙壁和展柜里,是一幅幅精美的刺绣和剪纸作品。冯英则忙前忙后招呼着络绎不绝的咨询、购买者。

她们正在展示的,就是海原华润希望小镇的特色扶贫项目——回族刺绣与剪纸。海原县地处宁南山区,自古就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汇之地,回汉文化在碰撞融合的过程中产生了剪纸回绣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海原剪纸回绣始于盛唐时期,历经宋、元、明、清,流传不衰。

 

>慈善展上展出的剪纸精品,每幅售价能达到2000元左右

在过去,回族衡量妇女本事的标准,最重要的部分包括“针线”和“茶饭”,所谓“上炕是裁缝,下炕是厨子”,看针线手艺最终也看的是刺绣。以前,回族女孩从八九岁便在家庭的熏陶下开始学习刺绣、剪纸,直到出嫁。纤纤手指拈针翻飞,千万条丝线轻盈穿梭,便绣出了一个民族独有的绚烂;一把剪刀、几张红纸,千百年以来,是多少回族女儿消磨闺房时光,寄托情思、巧思的最佳伴侣。

只是在时代的变迁中,回族的女儿家不必再从小养在深闺,工业化生产普及,手艺活也不再是必须的“好媳妇”的考量标准,回绣与剪纸便从她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退出,只是成为一种民族的文化传承符号。

2017年,华润集团在海原县关桥乡关桥村开始启动海原希望小镇的建设。基础设施、住房改造破土动工的同时,华润人就开始了对产业帮扶项目的思考。

其实早在2015年,海原县作为华润集团的定点扶贫县,就已经在华润的规划和帮助下,以“基础母牛银行”项目为抓手,加快了产业脱贫的步伐,目前成效显著,预计在2020年全县就能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摘帽。

但脱贫并不是华润希望小镇项目对海原百姓的终极目的,他们想为当地人民带去更好的生活。

众所周知,海原穷,穷在自然环境。宁夏最贫困的地方就是西海固地区,它位于中国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的地带,是黄土丘陵区的西吉、海原、固原、隆德、泾源、彭阳等六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也是“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这里是黄土高原西南缘,有着无数的沟、壑、塬、峁、梁、壕、川,水源奇缺,大部分地方生存条件极差,且多发生其它各种自然灾害,国务院确定为重点扶贫的三西地区之一。

而华润人发现,这里的穷还穷在生活模式。西海固地区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发展速度,人口与粮食、燃料矛盾尖锐,经济、人口、生态三个系统之间形成恶性循环,文化教育更是高度缺失,所以这里的人们大部分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条件。

尤其对于普通家庭的回民女孩子来说,十几岁就嫁人是常态。结婚之后,青壮男子为了养家糊口都是远走他乡,建筑工地、矿场、工厂,哪里能找到活干就往哪里去。条件好一些的,会买一辆车,跑跑运输。老人、女人和孩子自然就成为留守人口。田志芳、黑云花、冯英就是典型的留守妇女的代表。她们都只有30岁左右,由于结婚较早,孩子平均达到10岁。

黑云花说,丈夫每年有一半时间在外面打工,冬天来了就找不到活干,在家呆着。她平时会在附近找找零工,比如打扫路面,谁家建房了就去打打小工,一年下来还能挣个几千块。但对很多回民家庭来说,妻子挣的这笔钱说不定还得派上大用场。因为丈夫不见得会带多少钱回家,有的是亏了,有的是挥霍掉了。

在海原,出门晃悠大半年,回来依然两手空空的男人很多。黑云花去过的远方,全是因为丈夫贷款买了一辆车搞运输,她陪着跑了几次长途。

 

>小镇产业帮扶中心让冯英充满了生活的底气

而海原的其他女人们却很少有机会出远门。也许是因为这片有宗教信仰的环境,也许是天生柔弱,文化程度也不高,更多的是因为老人孩子离不开她们。所以她们很多人,30多岁了都没走出过西海固。

也许她们的世界里,只有每天的礼拜、阿訇的教诲,只有长辈和丈夫的嘱咐、孩子的需要,唯独没有自己。也许她们不喜欢这样的生活,但又不得不依附于它。

要摆脱贫困,摆脱生活的种种桎梏,摆脱局限在黄土高坡的眼界,树立起自信、自强的人格,她们需要一双翅膀。

在三位来深圳的希望小镇村民中,冯英是个性格刚强的人。所以当年她敢于与不负责任的丈夫离婚,独自一人抚养儿子。离开了那个对家庭责任完全没有概念,“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男人,她希望自己有更多的能力,独立面对生活的压力。

她说,海原华润希望小镇来了,为这里所有的人带来了幸运,她的儿子也在小镇的希望小学快乐成长。只不过她觉得更幸运的,是她成为了希望小镇产业帮扶回绣剪纸培训班的成员。

与其他华润希望小镇的产业设计不同的是,海原除了肉牛养殖业前景广阔,其他与土地有关的生产模式都存在着先天不足,诸如农作物种植、旅游等传统产业的资源禀赋都极其缺乏。进行走访调研的时候,海原希望小镇项目团队了解到,由于当地常年缺水、可耕作的土地较少、冬天时间长,当地回族妇女赋闲在家时间也很多,且回族妇女大多数具有剪纸和回绣的基础知识,但缺乏系统的学习,技艺难以得到提高。经过认真探讨,华润项目团队将剪纸回绣确定为海原华润希望小镇产业帮扶的重点方向之一。他们觉得,这个“离土”的文化产业项目与小镇的各方面需求都十分契合。

 

>海原华润希望小镇产业帮扶剪纸技能培训班现场

很快,第一期剪纸和回绣培训班在宽敞明亮的海原华润希望小镇党群服务中心正式开课。周小保说,开课前招募学员的过程并不费劲,留守的妇女村民们互相之间呼朋引伴也来了六七十人。项目组特地从县里请来了刺绣剪纸非遗持证的老师,手把手从最基础的针法、打样开始教她们。

>剪纸老师辅导学员

剪纸的基本功上手比较快,学员们经过两个月的学习和训练就可以接任务赚钱了。刺绣稍微难一些,不过在老师的指导下,也是几个月就可以完成一些难度不大的订单。黑云花和冯英目前已经靠着自己学到的手艺,半年内分别赚到了2千多和5千多元,而且都是在平时的空余时间,相当于是净增收。

 

>剪纸班学员现场学习,只要细心,上手都很快

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让越来越多的留守妇女主动参与培训,并且不怕吃苦。田志芳从小就没碰过针线的人,开始练习回绣的基本针法——平针的时候,扎破手指是家常便饭。“针太小太细了,跟牛毛差不多。”她想起刚开始学习的糗事,自己也不好意思地笑了。不过她一点也不觉得学这些是苦差事,反而很享受这个过程,“确实是很有意思啊,自己喜欢的,想要表达的,都可以通过作品来实现,没人买也没关系。”

>学到精通时,花鸟虫鱼、美景建筑、人物故事、神话传说无不可以作为创作素材

确实,回绣与剪纸,既是回族人民一种具有久远历史的传统工艺,也是一种连绵不辍的优秀文化,而且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的不同,使它打上了浓郁的地域民族特色和风格烙印。学到精通时,花鸟虫鱼、美景建筑、人物故事、神话传说无不可以作为创作素材。当田志芳、黑云花、冯英们,循序渐进、潜心研究、刻苦练习,她们就可以不断提升自己作品的价值,从手工作品到艺术品,其市场价格也不可同日而语。

2019年初至今,海原华润希望小镇已然对希望小镇及周边地区留守回族妇女进行长期的系统培训,2382名留守妇女参加了培训,生产能力日渐提升,3月-10月的销售额就达到了27万多元。对于产业未来的格局和展望,华润扶贫项目团队已经规划清晰。

比如海原县回绣剪纸传承人设计了一批具有鲜明华润特点的企业文化产品,如书签、杯垫、礼品、12个小镇样图等,由希望小镇回绣剪纸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销售,由华润下属各利润中心积极认购,实施消费扶贫。他们还利用关桥村在海原华润希望小镇沿街商铺所分得的村集体商铺,开设回绣剪纸展览销售商铺,作为回绣剪纸销售实体展示和销售渠道。

华润集团旗下的高端艺术品展示和销售企业——中艺也将加入产业协同的大军,通过自身渠道,将在香港和内地一线城市销售一些精品作品,让海原回绣剪纸走出宁夏,扩大在全国的品牌影响力,推动回绣剪纸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

千回百转,生生不息。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根深叶茂,馨香逸远的海原回绣与剪纸,既能承担起乡村振兴的重任,又可以成为地方文化复兴的样本之作。华润将积极参与引导和培育这一产业,从分散的制作到公司化的规范生产,将海原回绣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开发,让广大妇女完全实现自力更生,甚至踏上艺术人生。

慈善展会快结束的时候,几名参观者围住了华润的展台,对已经“种草”的刺绣和剪纸作品讨价还价,冯英也没太斤斤计较,基本满足了大家的“砍价欲”。“做生意嘛,不亏就行。重要是有人喜欢。”冯英其实很开心。她的剪纸水平越来越好了,连做买卖都变得相当熟稔,对于独立抚养儿子,她更是满怀信心。

黑云花和田志芳仍然一丝不苟地坐在绣桌和刻案前,完成着手里的作品,全神贯注。现在她们都有足够的能力,为奔波在建筑工地和长途运输路上的丈夫们分担生活的压力。也许是创作过程中的她们姿态娴静、眼神温柔,吸引了有络绎不绝的人们来观摩和拍照,许多人还说:第一次知道回族也有这么美的刺绣和剪纸啊。

“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也许千百年前的回族绣娘和闺阁姑娘们,也是这样以布为纸,以线为墨,以针做笔,也是这样拿着剪刀游走于纸间,一针一剪里都是岁月流淌的故事。只不过,现在的海原绣娘们,她们的一针一剪里,都有着隐形的翅膀,带她们飞向阳光明媚的未来。

(本刊  喻勇采访撰稿)

返回顶部
您即将离开华润时代擘画专栏浏览具体内容